2017年银行理财走势,2017年银行理财走势分析
一、2017年银行理财走势
2017年,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经历了以下走势:
1.监管加强:2017年,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了严格的监管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如“理财新规”等,以规范理财市场秩序,防范金融风险。
2.理财产品规模增长:尽管监管加强,但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仍然保持增长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,2017年末,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9.54万亿元人民币。
3.收益率下降:由于监管加强,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降。特别是在监管层要求理财产品去刚兑后,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所降低。
4.净值型产品兴起:随着监管政策的引导,净值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。这类产品不再承诺固定收益,而是按照净值变动来计算收益,有助于投资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。
5.投资方向调整:受监管政策影响,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上有所调整。例如,监管层鼓励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、非标资产等,限制投资于房地产市场。
6.跨境业务发展:2017年,银行理财业务的跨境业务也有所发展,包括跨境人民币理财产品、跨境资产配置等。
7.互联网理财平台整合:2017年,互联网理财平台与银行理财业务进一步整合,银行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,拓宽了销售渠道。
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监管加强的背景下,仍然保持了增长,但收益率有所下降,投资方向和产品结构发生了调整。
二、2017年银行理财走势分析
2017年,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,以下是对2017年银行理财走势的分析:
1.市场规模增长:2017年,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增长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,2017年底,全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了29.54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了21.59%。
2.监管政策调整:
去刚兑趋势:2017年,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,要求银行理财业务去刚兑,即打破刚性兑付,让理财产品回归市场风险定价。
净值化转型:监管部门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,引导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率模式转向净值型产品,增强产品的透明度和风险识别能力。
3.产品结构变化:
非标资产占比下降:随着监管政策的加强,银行理财产品的非标资产占比逐渐下降,更多转向标准化资产,如债券、货币市场工具等。
理财产品种类增多:银行理财产品种类日益丰富,涵盖了固定收益、权益类、混合型等多种类型,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。
4.风险管理加强:
风险控制措施:银行在理财业务中加强了风险控制,包括加强流动性管理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等。
风险偏好引导:银行通过理财产品销售渠道,向投资者传达风险意识,引导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。
5.市场竞争加剧:
互联网金融冲击: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,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来自第三方平台的竞争。
同业竞争:传统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加剧,各银行通过创新产品、提高服务来争夺市场份额。
6.国际化进程:
人民币国际化: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,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涉足国际市场,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。
总体来看,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监管政策引导下,实现了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,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提升,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国际化挑战。
三、2017年理财收益率
2017年中国理财市场的整体收益率呈现以下特点:
1.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:2017年,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。年初由于市场流动性相对紧张,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上升。但随着央行多次降准、降息,以及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,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回落。
2.股票市场收益率:2017年,中国股市整体表现良好,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均实现较大涨幅。据此,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较高,为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收益。
3.债券市场收益率:2017年,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。一方面,央行货币政策宽松,债券收益率降低;另一方面,债券市场供求关系变化,部分债券品种收益率有所上升。
4.P2P网贷收益率:2017年,P2P网贷行业收益率持续下降。在监管趋严、合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下,P2P平台纷纷调整收益率,部分平台甚至出现负收益率。
来说,2017年中国理财市场的收益率呈现以下特点:
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先升后降;
股票市场收益率较高;
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下降;
P2P网贷收益率持续下降;
私募基金收益率较高。
本文由站外编辑发布,不代表财经百科知识-庞露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caijin/46275.html